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45章 矿荒,铜的地位

“物之至精,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,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。”

1843年3月17日,经过20天左右的赶路,从莫斯科出发的苏示羊终于翻越了乌拉尔山,走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方测绘地图,勘测资源。

铜,化学符号为Cu,一个从上古时代就被人类运用的金属,自古以来就是各个势力都会争夺的资源。

现在,啰萨帝国爆发了矿石荒,铜荒。全球铜储量最高的5个国家排名,按储量来说的话,啰萨储量为第四位。按道理来说,啰萨不应该缺铜,毕竟不缺矿,或者说至少不会出现矿石荒这种巨大的缺口。

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最大铜矿之一的Udokan(乌多坎)矿床(铜储量2670万吨)位于西伯利亚,开采难度极大。

乌多坎群,位于贝加尔湖东北处,与外兴安岭相邻。在帝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没通车前,几乎没有任何开发。俗话说,要致富,先修路。铁路即是现代交通大头,要想开发东部,啰萨必须砸钱修铁路。

为什么会出现铜荒?难道不能用别的材料代替吗?就比如用相对较为便宜的铁来替换铜。(其实现在的铁在啰萨也贵,建筑部门的吞铁量尤其大)

就拿军事来说,你觉得用铁筑炮好不好呀?好?铁炮炸膛的概率极大,就比如东边通商战争中虎门炮台铁炮40门新炮就炸膛10门之多。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
生铁筑炮最大的害处就是“碎铁渣滓过多,膛内高低不平,更有孔眼”,这不炸膛就怪了。所以一开始欧洲人都是用青铜来筑炮,一直到拿破仑战争前后,欧洲海军才基本淘汰青铜舰炮。而陆军野战炮口径更小、对机动性要求更高,青铜炮在欧洲陆军中继续使用到19世纪,直至被熟铁炮或者钢炮取代。(含碳量小于0.2%的叫熟铁或纯铁,含量在0.2-1.7%的叫钢,含量在1.7%以上的叫生铁)

欧洲缺乏铸铁技术的结果,就是锻铁工艺更加成熟。欧洲人大多是用锻铁工艺进行锻造,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铸态疏松的缺陷,克服了生铁铸造在力学性能和延展性上的问题,减少了成本。

到了现在,铜在军事上的使用更是广泛了。19世纪早期就出现了厚重的铜弹底,被认为是现代子弹的起源。(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大区别,只是长的类似)而且在19世纪中叶更是出现了金属弹壳(主要就是铜弹壳),这进一步改善了弹壳的闭气性,提高了很多属性。这在欧洲各国先后普及,啰萨自然不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为您推荐